为了提高我校大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水平,助力我校“双一流”学科创建,工程训练中心经过整合提升,建立了面向全校工科学生开放式工程实践与综合创新能力训练培养平台——“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营”(以下简称“工创训练营”)。
一、运行机制及培养目标
“工创训练营”建立以项目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管理为主导,教师团队配合指导的管理运行机制;以竞赛项目为手段,理论实践相结合,组织大学生开展综合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和学科竞赛活动,以新工科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着力提升工科学生的工程素质与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水平。
二、训练项目及内容
以“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命题为基础,组织学生开展项目相关工程基础知识学习和设备加工技能操作训练,培养和锻炼学生使用产品开发软件完成作品设计,并自行加工制作完成项目作品。
目前,“工创训练营”分为两个阶段训练:“工创训练营Ⅰ”为课内训练项目,是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启蒙)训练,以整体提升工科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水平为目标。“工创训练营Ⅱ”为课外训练项目,以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是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实践能力训练,最终选拔优秀学生组队参加“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等全国性学科竞赛活动。
三、教学管理及运行
1.学生入营和选拔机制:
(1)“工创训练营Ⅰ”(课内训练项目)由中心实训教学科统一安排学生入营训练。
(2)“工创训练营Ⅱ”(课外训练项目),面向全校工科专业本科学生开放。首先,从参加过“工创训练营Ⅰ”课程训练的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直接入营;其次,在大一、二年级相关工科专业中选取浓厚兴趣的学生入营。
(3)学生自愿参加“工创训练营Ⅱ”(课外训练项目)须履行相关手续,填写《工程训练中心“工创训练营Ⅱ”申请表》(附件1),经所在学院和工程训练中心指导教师同意后(分别签字盖章),方可入营参加训练。
(4)对于已经入营的学生,根据其表现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入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日常管理:
(1)“工创训练营Ⅰ”的日常管理以任课教师主导管理为主,学生管理为辅。
(2)“工创训练营Ⅱ”面向全校工科专业本科学生开放,日常管理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管理为辅。引入创客教育理念,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可以交流和学习,并定期开展交流和学习活动。
(3)“工创训练营Ⅱ”按照学科和竞赛项目管理,组建项目学生团队,并设立项目学生团队负责人。目前,暂设3个项目学生团队,分别是:新能源车项目、智能+项目、其他创新产品项目,并根据发展需要适当调整。
3.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导,配合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老带新”、团队协作等的方式,构建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项目竞赛带入、独立项目竞赛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三层次融为一体,循序渐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技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团队协作等能力。
4.入营学生必须遵守工程训练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工创训练营”教师和学生团队负责人的管理和指导,积极按照指导要求和时间完成知识学习和训练项目。鼓励学生开展一些有创新性的设计和制作,须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实施。